|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3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陳偉青 2 years, 8 months ago

 

 

 

 

40884267I 華語112 楊學聰

外省人

 

所谓“外省人”,簡單來講是可以指任何一個在台灣居住的大陸人。然而在社會科學界裡,“外省人”已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外省人”在社會科學界裡指的是那些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移民到台灣的大陸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把台灣省歸還中國。中國政府派人去接管台灣。來到台灣的移民包括政府人員在內,特別多。在相當短的時間裡,有非常多移民的時候,歷史上告訴我們,會給當地的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當時的台灣人稱這些移民為“外省人”。這些外省人沒有像其他族群一樣那麼具有特徵,他們彼此共同的地方只是“都是二戰後移民至台灣的人”。

 

這些外省人都居住在台北眷村,與當地社會隔離,所以才得以保留他們的特性。不料,二二八事件被視為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因為當時的政府人員都是外省人。於是從此出現了本省人對外省人的負面看法。同時,這也表示台灣人把外省人視為與他們不一樣的一群人。

 

族群問題終究是關於在社會上能不能夠得到特別的利益,比如原住民。所以,外省人能不能夠被歸納為台灣的一個族群?目前也沒有人想特別去爭取法律上的認同,現在也取法很明確的確認哪些人是外省人。所以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存在很大的意義。


40884240I 華語112 郭芳妤

早年的族群分化現象特別明顯且嚴重,「外省人」這個名詞也隨之出現,此詞為相對概念,泛指台灣省份以外在地二次大戰後遷台的中國大陸人民。這些族群多半為軍人,平時也住在眷村,與一般民眾少有接觸,但社會上還是有許多對外省人污名化的現象出現。1980年代前的台灣社會,甚至有「省籍情結」的情形,由於生活習慣、歷史記憶、語言使用、社會資源分配不同等原因,使兩個族群常常發生沖讀與對立。現在隨著民主進步和時代開放,省籍情結已不復存在,但老一輩的少數人仍存有這種想法,我想只能隨著時間化解。

 


華語110 陳立仙 40684246i

 

   外省人:當時台灣,被當年中華民國視為中國其中省份台灣省,在中國大陸此詞語為通用詞語,泛指說話者所屬省份以外,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人。與本省人相對,外省人指台灣省份以外其他省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遷台的中國大陸人民」之俗稱,中國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戰爭難民為最大的移民潮。台灣的「外省人」稱呼不僅帶有族群含義,一定程度上含有政治與意識形態的意味;在1945年8月之前台灣日本時代統治的「本島人」被同化稱為「本省人」以和戰後來台的中國大陸人作區別。

 


40884235i 華語112 徐宇潔

 

提到外省和本省議題就不得不令我想到一本書東山彰良的《流》以及我們祖先那輩的恩怨情仇。

以下是我小小的心得及個人發想:

《流》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蔣中正總統逝世的那年,社會動盪不安,而主角葉秋生的祖父就是在這時候遭到殺害的。主角的祖父是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山東老兵,對家人嚴苛卻不失慈愛,還領養了死去戰友的孩子並把他當親生兒子來疼愛。對左鄰右舍也十分親切。這樣的祖父怎麼會遭到殺害呢?這樣的疑惑像石子一般投入了葉秋生的心湖,濺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漣漪,使得他不管做什麼事都意興闌珊。於是他決定親手調查出祖父遭人殺害的真相。

 

爺爺平時總愛在餐桌上說他父親那一輩的故事,那一段跟隨國民黨部隊遷往臺灣的故事,這個故事剛好與葉秋生祖父的年代重疊,而這本書的背景和葉秋生的年紀又與我父母的年代相近,讓我在看這本書時,有一種窺探這幾位親人過去生活的感覺,這是之前看過的任何一本書都沒辦法帶給我的新奇體驗。

 

民國初年的外省老兵們隨著政府遷台,從國土廣大的大陸屈就於四面環海的小島國。因此許多當時從戰場上撤退的士兵們都沒有辦法適應,或者說根本不想適應台灣的生活。心中憤怒的火焰始終無法熄滅,在殺回大陸之前永遠無法熄滅。爺爺也曾說曾祖父揮舞著鋤頭的身影總是充滿著殺伐之氣彷彿下一秒就要收割一條人命一般,而在爺爺眼中向英雄一樣的曾祖父大概和葉秋生的爺爺一樣心中也有懊悔過吧!在葉秋生追查真的過程中發現,在他心中待人和善、寵愛自己的爺爺在對岸那些在國共內戰中犧牲的共軍家人心中不過是一個殘忍而冷血的殺人兇手罷了。以牙還牙的殺了葉秋生的爺爺為自己的父親復仇也是應該的吧?兇手是這麼想的。誰想的到兇手就是當年被主角爺爺領養的養子呢?主角的爺爺心裡倒是明白的很,早就知道自己有一天會被報復,但他還是將兇手好好的養大了。心中豈不是想彌補當年手中染上的鮮血?還有沖淡每天縈繞在腦中的懊悔?這就是那時代下的悲劇。

 

書中也有許多地方提到內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但到葉秋生爸爸那時卻已經淡了許多。難道是那時人們忘記了二二八悲痛的記憶?還是遺忘了外省人給予內省人的欺壓?我想不是這樣的。這本書給出了答案,而這樣的答案常在我家的餐桌上上演,爺爺是傳統的外省人,而奶奶是道地的內省人,在食物的口味和做法經常有出入,往往從小聲的抱怨演變為對對方破口大罵,然而最後他們總會互相妥協、互相包容只因他們深愛彼此。而那時的內省人和外省人應該也是如此吧!他們互相包容、互相妥協因為他們深愛周遭的人們、深愛這個國家以及這塊大家所立足的土地。這是我整本書看到最感動的地方,彼此仇恨的兩個族群因為愛彼此共榮共存。

 

葉秋生的青春故事也是具有歷史性的,像當年的考大學的聯考、人們拜鬼神的習慣、中華商場、蟑螂便利屋又或者是令我父母印象深刻的溜冰館—那是他們擦出愛情火苗的地方。這些都是那段歷史比較明亮且特殊的地方,但這本書在很多地方卻也顯露出許多當年專制政府為鞏固政權而做出的不合理行為,像在上課說方言會被掛狗牌—父母親都有過這種體驗、時時要表現自己愛國的情操、總統逝世時要誇張的哀聲痛哭,這些行為充滿了虛偽,但你若是沒有表現這些虛偽那麼主角的老師是個很好的例子—人間蒸發,就是那時代對那些不願意偽裝自己的人的下場。

 

在書中第一頁寫道作者父親(魚問)一詩的首兩句:

「魚說: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是的,從大陸遷台的外省人、中日戰爭後不知道自己屬於台灣還是日本的人以及現在漂泊不定尋找不到自我的人,他們的淚有誰看見了?而他們的吶喊又有誰聽見了?一切就交給時代的«流»吧!總有一天會得到答案的。

 

這本書帶領著日本讀者認識台灣,也帶領著我這年輕的一代感受不一樣的、只屬於那個年代的台灣。如果問我會不會拿起(流)再看一遍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整本書就算用葉秋生的青春爛漫和作者運用極好的黑色幽默加以包裝,但對我來說還是太沉重,畢竟不管是揭露我曾祖父那一輩的鮮血及懊悔又或者是我父母親那是國民政府的獨裁和國際間的欺壓。這種因深入其境而感同身受的壓抑我想一次就足夠了。


 

40884253I     黃鉫淇     華語112

 

台灣的外省人族群,是指1945年日治時代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重啟交流期間,從中國大陸各省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前後因國共內戰隨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遷居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外省一詞為相對概念,指涉臺灣省以外的中華民國省份,對應詞為本省人,係指日治時代結束前就已定居臺灣的人。此外,日治時代自中國大陸移民臺灣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臺灣外省人是一個多元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外省族群間也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而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名,因實為不同政府所轄,則不以外省人稱呼,轉而稱之為新住民

 


 

40884250I 華語112 陳偉青

 

臺灣的外省人族群,是指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及日治時代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重啟交流期間,從中國大陸各省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前後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遷居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外省」一詞為相對概念,指涉臺灣以外的中華民國省份,對應詞為「本省人」,係指日治時代結束前就已定居臺灣的人。此外,日治時代自中國大陸移民臺灣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